长期使用美容仪副作用(长期使用瘦脸仪副作用)
发布日期:2022-12-04 15:08:14 浏览次数:
网友:长期使用美容仪副作用
家用美容仪物有所值还是智商税?
有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 专家提醒:不要对效果期望过高
近年来,居家即可操作、智能便携的美容仪颇受青睐。“每天6-10分钟,法令纹变浅变短、眼角皱纹平均长度减少30.97%”的广告宣传语更是让不少人对产品“心动”。但社交媒体上,美容仪用户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其是智商税,已退货。也有人认为,家用美容仪和医美有差距,也许长期使用才会有一定效果。
那么,家用美容仪与医用美容仪有何不同?其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事件
存皮肤烫伤隐患
18万台美容仪被召回
近日,新基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基石公司”)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报告了召回计划,将自即日起,召回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间进口的初普牌第一代Stop Eye型号家用射频美容仪,涉及数量为182215台。
原因是本次召回范围内的家用射频美容仪,在使用过程中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位置或过于缓慢移动时,可能出现设备探头温度过高的现象,极端情况下存在导致皮肤烫伤的安全隐患。
新基石公司称,将为消费者免费维修,增加温控器。对此,一些用户表示并不满意此次产品召回维修的处理方式。网友小天表示,她在2021年3月购买的初普美容仪,使用几次后一直闲置。她从客服处得知,这次召回只需寄回商品维修,不能退货退款。小天认为,拆机之后会增加很多不稳定因素,也不能确定后续收到的是不是自己寄过去的那一套。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3·15”期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家电网联合开展了“家用美容仪比较试验”,对市面上的8款射频美容仪进行了温度、电器安全等方面的检测。其中,初普美容仪 Stop Eye测试不达标,在使用时温度最高超过60℃,存在很大程度的烫伤风险。
市场
美容仪产品种类多
价格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8.4万家美容仪相关企业,超一半企业成立于近三年。
北青报记者在电商平台以“美容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6万多条结果。从功效上看包括提拉紧致、全身护理、抗痘淡印、补水保湿、美白等。价格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月销过万的不在少数,排在热销榜前5名的产品价格普遍在2000-6000元之间。类别主要有微电流美容仪、光疗美容仪、射频美容仪、离子导入美容仪等。
那么,家用美容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其与医用美容仪有何不同?
北京空军总医院方帆博士向北青报记者介绍,医疗美容仪是一类利用科学原理对人体组织和生理机能进行调节改善的机械。它按照功能来说有美白、嫩肤、祛斑、紧致、脱毛、减脂等多种。
从设备要求和操作资质来看,又可以分为医疗用和家用美容仪。美容仪器的体积由庞大逐渐向中型、中小型发展。
方帆解释,微电流美容仪是利用微电流刺激改善人体肌肉功能。用在面部时,面部肌肉也会得到刺激和锻炼,从而呈现出更紧致的状态。不过,这是被动的收紧,作用很弱,而且和细纹、皱纹、质地都没有关系。
光疗类美容仪大都利用低能量的可见光,如红光或蓝光,来发挥抗炎修复或杀菌的作用。红光可通过增加线粒体功能,实现减轻疼痛、改善炎症的作用。蓝光主要用于治疗痤疮。美国皮肤科学院认为光疗法是安全的,与激光疗法不同,它不会对皮肤造成明显的损伤和疼痛。但专家警告,这些设备的长期影响仍然未知;还有专家认为,长时间暴露在蓝光下可能会导致色素沉着,并且它实际上作用有限,可能仅适用于轻度痤疮。
射频其实是一种电磁波,作用于皮肤时,可以将局部加热,可控的温热损伤会继发后续的组织再生、重塑,达到紧致除皱的目的,还能刺激胶原蛋白生成,有助于抵抗光老化的损伤,是最具诱惑力抗衰老的技术。美国美容外科委员会认为:进行射频皮肤收紧是安全的,但如果操作不正确,可能被烫伤,最常见的副作用还包括暂时肿胀、发红、刺痛等。
提醒
缺乏专业医生评估
美容仪治疗使用存风险
方帆介绍,家用美容仪与医用美容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功率、功能、安全以及价格上。
功率上,相同技术原理之下,家用美容仪和医疗级别美容仪器的功率有着很大差异,比如医美机构中的LED光疗仪有数千盏光源,而大多数家用光疗仪不到30盏。家用射频仪与专业射频治疗的热玛吉对比,热玛吉的瞬间输出功率可达400W,使真皮受热收缩,促进大量胶原蛋白形成。而家用射频仪的功率一般只有10W。
功能上,不同的医用美容仪具有不同的能量设定,可以针对个体皮肤问题进行不同模式的治疗,实现更好的效果。而家用美容仪针对的是普通人群,其专业性不足,决定了参数和模式设定必须尽可能简单易用,这进一步限制了功效的发挥。
安全上,一般有正规资质的设备都是安全的,但医疗级设备会有更严格的安全设计,会经由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操作,能够充分考虑个体皮肤的适应症、禁忌症。相对而言,家用美容仪治疗过程,缺乏专业医生评估环节,在操作和注意事项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
方帆表示,医疗用美容仪会有各级卫生监管部门的批准、定期检查、行业的指南建议,在安全方面不断完善。家用美容仪评测则很难形成行业意见。
“需要强调的是,医疗美容的核心永远是医生的操作,而不是仪器。”方帆指出,正规的家用美容仪可以作为医用美容仪的支持和补充,帮助达到更好的效果,但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并且要坚持长期规范使用,而且不要抱太高期望。
然而市面上除了正规的医疗美容仪和家用美容仪,还有大量的无证美容设备,这些产品的宣传和产品本身可能大相径庭,安全性和功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据了解,根据现有的分类标准,家用美容仪归类为个护家电分类, 未按照医疗器械管理。专门针对家用美容仪制定的《GB/T36419-2018年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安全标准较宽泛,很多技术参数尚无具体的标准和规范,且不具备强制性。2021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征求《射频美容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三类射频美容产品将按照医疗器械管理。(记者宋霞统筹 池海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据扬子晚报消息,近日,话题#上万元美容仪致脸部凹陷#引发关注。有网友表示,在使用一款面部美容仪后,脸部右侧出现明显凹陷且无法恢复,需要进行手术填充。是肌肉萎缩坏死吗?不会脂肪溶解了吧?……
一时间,网友的各种猜测随之而来。
花费近2万元,美容不成却“毁容”
网友“天使茅茅”近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于去年花费19300元买了一款美容仪,使用之后发现右脸有两道明显的凹陷,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得到恢复,仪器使用时也像漏电一样会有疼痛,涂了凝胶情况也没有太大改善。后去医院就诊,医生告知需要做填充来恢复凹陷。
在电商平台搜索“美容仪”,记者发现,不同产品的售价有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的跨度,行业门槛偏低。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发现,也有不少用户反馈在使用美容仪之后出现了漏电、皮肤烫伤、脸部凹陷、皮肤过敏等情况。
自行使用家用美容仪,真的可能导致溶脂等严重不良后果吗?南京鼓楼医院皮肤科主任包军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温度过高确实有可能发生脂肪液化坏死,但这些情况并不多见。包军主任回忆,前段时间遇到过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因为每天多次使用面部美容仪,不久便出现了面部红肿发炎的情况,后经过对症治疗,并暂停使用仪器后就有所好转。
有媒体报道,美容仪行业确实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情况。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过一则《新基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召回初普牌第一代Stop Eye家用射频美容仪》的通告,因在极端情况下存在导致皮肤烫伤的安全隐患问题被召回,涉及数量超过18万台,引发不少网友关注。
非专业设备很难精准解决问题
智能便携、随时随地都可操作,加之“一次护理≈8张面膜”“7天赋活胶原”“14天淡纹紧致”等充满诱惑力的广告宣传语,让家用美容仪成为不少人心中可以“逆龄生长”的利器,但它们的效果到底如何?
目前,美容仪主要分为三大类:射频类、电流类和光照类。包军主任介绍,皮肤老化主要在于表皮层和真皮层,日常的保湿和防晒可以保护延缓表皮层的皮肤老化,而无论是使用射频还是微电流的美容仪器,它们的基本原理就是加热皮肤的真皮组织,促进胶原的合成,以达到皮肤抗老修护的效果,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正规的医疗美容是保养皮肤很重要的辅助手段,但问题就在于所谓的家用美容仪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包军主任解释,皮肤表皮不能加热,所以专业的美容设备会有表皮冷却装置来保证安全和疗效。而在加热皮肤真皮组织时,温度过低没有效果,温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面部烫伤等副作用随之而来。“在达到效果和出现副反应之间的界限很近,普通人和非专业医疗仪器很难准确把握。”
专家提醒,对于家用美容仪,消费者无需盲目追求高价产品,应根据自身皮肤状况来关注产品功能本身,了解其安全性参数认证、明确电流输出、温度等具体情况。在使用加热功能时,不要随意增加使用频次或时间,以免损伤肌肤;使用带有金属镀层的美容仪时,可以先在手上试用,无不适感后再用于面部。
记者:许倩倩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孙冰) 疫情为本来就销售十分火爆的家用美容仪又添了一把柴,美容院停业、居家办公等因素进一步推动了“美容院搬进家”成为潮流。
来自天猫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达到60-8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1-11月,家用美容仪产品仅在天猫平台上的累计交易额就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仅“双11”所在的11月单月,交易金额就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71.3%。
微电流、超声波、激光、射频、石墨烯……在中国年轻女性的梳妆台上,除了传统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各种蕴含着“黑科技”的家用美容仪也越来越受到追捧。
但是,这些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美容仪虽然价格不菲,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尤其是在功效和安全等行业标准混乱和缺失的现状下,一些宣传中常常以“神器”自称的美容仪,频频出现令人失望的“基础性”问题:没效果浪费钱还是小事儿,有些美容仪不仅不能美容,甚至还会“毁容”。
社交媒体种草、直播带货卖爆、多方入场掘金
“集美们,吃土也要买!”记者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搜索了“美容仪”这个关键词之后,发现了大量的“种草”视频,向网友们“安利”美容仪的不乏很多大牌明星和时尚大V,一些视频中呈现的效果确实非常让人心动,皱纹变淡、肤色变亮、线条提拉明显……
先在社交媒体上种草,让产品成为“网红”,才能卖成爆款,尤其是在时下最为火爆的直播带货中,美容仪也是常常被卖爆的热门产品。一位MCN机构的选品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美容仪现在是网红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而且此类产品的售价都比较高。由于主播带货的收入主要是销售返点,对于这种利润高的品类,主播们当然会特别尽力地吆喝。
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线上家用美容仪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对20-49岁女性互联网用户的抽样调研中,有59%的女性表示曾经至少使用一种家用美容仪。
来自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拥有超过94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家用”和“美容仪”。其中,广东和山东家用美容仪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其次为安徽、陕西和浙江。仅2019年,家用美容仪相关企业注册量就有近3000家,增速52.5%。2020年疫情之下,相关企业年度注册量也超过了2300家。
此外,还有大量的国外品牌前来中国市场掘金。来自天猫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上半年,天猫国际进口美容仪新品牌入驻数量同比增长69%,发布新品数量同比增长129%,新品成交同比增长606%。
来自京东的数据也显示,去年618期间,京东平台上2000元以上的家用美容仪销售额同比增长5倍;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进口美容仪销售增长9.3倍;“双11”期间的11月单月交易金额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71.3%。
部分产品或功效存疑,或过分追求效果忽略安全
但是,在销售火爆井喷的家用美容仪市场中,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质量不过关、虚假功效宣传、夸大的过度营销、山寨品牌侵权、三无产品等问题层出不穷。记者发现,如果搜索美容仪+副作用、毁容、烫伤等关键词,也有大量的消费者投诉信息。
去年12月,著名电商主播李佳琦就遭遇媒体和“职业打假人”王海的质疑,认为其带货的TriPollar(初普)美容仪涉嫌虚假宣传。
李佳琦所售美容仪涉嫌虚假宣传登上热搜
去年“双11”期间,李佳琦直播间TriPollar美容仪一个小时的销售额就超过6亿元人民币,而该品牌的重要卖点之一就是“旗下产品拥有权威机构FDA 13项技术认证”。但媒体和王海都指出,李佳琦直播间所销售的TriPollar StopVx和StopEye两款美容仪实际上并没有得到FDA认证。
此事很快登上了新闻热搜,仅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就近4亿。随后,TriPollar的国内代理商南京美洲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媒体向李佳琦道歉,称误解是“翻译失误”造成的。之后,该公司将其产品介绍中的“FDA认证”改为了“FDA认可”。
今年2月,南方都市报以消费者身份从电商平台旗舰店选购了9款热销美容仪产品,包括comper、松下、初普TriPollar、NOTIME、Me-Smooth、雅萌、AMIRO等品牌,并送往中国首批国家级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内权威质检机构CVC威凯进行产品检测。
威凯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TriPollar初普、Me-Smooth等2款美容仪产品被检测出表面温升超限,在使用时容易造成皮肤低温烫伤皮肤。如TriPollar初普Stop EYE美容仪的使用温度能升至74.1℃,大大超出国家标准限值。随后,京东等电商平台也紧急下架此型号的美容仪产品。
而在中国家电网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家用美容仪比较试验”中,也评测了8款市面比较热销的射频类家用美容仪,包括NEWA、雅萌、AMIRO、雅萌、Refa、TriPollar、Comper等品牌。
媒体评测热销美容仪
根据检验检测报告结果也是初普家用射频美容仪TriPollar Stop EYE温度最高,超过70度。北京安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雪莲教授表示:使用射频美容仪时,组织温度不要超过43℃,否则将会造成局部皮肤烫伤。
记者也咨询了业内人士,该人士表示,美容仪品牌肯定希望产品的功效能够“立竿见影”, 就会“下狠手用猛药”,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购买,但这也意味着可能产生安全隐患。
该业内人士认为,美容仪行业乱象丛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产品利润丰厚,但相关权威标准和行业监管的缺失。“人傻钱多没人管,这样的生意当然会吸引很多人来捞一把。”他说。
据记者了解,在行业标准方面,目前家用电子美容仪是按照家电类目录进行管理的。而家用美容仪适用的是家电国家强制性标准(GB4706.1和GB4706.15)主要涉及的是电气安全,而对针对美容仪的产品材料安全、功效评价和使用安全等,则还没有相关国家标准。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